#28發刊言
每個人心中應該都有一碗熟悉懷念的好滋味,往往令人再三回味的都不是大魚大肉精緻料理,而是簡單的家常菜或路邊小吃,透過料理傳遞烹煮食物的用心及單純食材所傳遞的純粹感動。雖然饕客們的焦點都擺在料理本身,而忽略了那些盛裝食物的器皿,它們扮演著襯托食物的配角,傳遞食物的溫度也盛載著幸福。
無論是電視節目、報章雜誌的重點不外乎都是色、香、味或是產地到餐桌以及料理主人家的故事,碗,難道永遠是配角?這期甘樂誌將「碗」榮登為主角,帶大家從碗到料理的食材產地,藉由碗分享三個在地人家的家常料理,以及食材生產的汗水歷程,並深入認識我們印象中熟悉的三款台灣經典碗款。
「薪火相傳」的篇幅中,採訪昔日修補破碗的失落行業,透過匠師的示範以及早期遺留下來的補釘器皿,了解產業與時代生活的衍變,在這次編輯過程中,我們赫然發現原來在台灣本土生產的生活陶,除了茶具以外卻是少之又少,一般家中或餐廳使用的陶瓷碗盤絕大多數都是大陸、東南亞、日本量產進口的餐具,專賣瓷器的業者說,因為消費者都覺得餐具容易耗損,在餐具上願意消費的金額不高,於是便宜的進口瓷器佔據了台灣陶瓷市場,久而久之從事陶藝創作的藝術家或業者也就不願意生產生活器皿,所以放眼望去整個鶯歌陶瓷老街除了茶碗、茶具、藝術陶,幾乎找不到台灣生產的陶瓷碗盤。
這期主題其實早在一年多前就已經規劃,原因在於我所認識的一位設計界大師「彭喜埶」他在幾年前開始將各地鳥瞰圖畫入手掌大小的碗裡,創作一系列「趣遊碗」作品,對於他的創作理念與堅持以及愛鄉愛土的情懷深感敬佩,所以規劃了這期主題並安排於今年採訪出刊,但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,在安排採訪前夕喜埶大哥突然驟逝,一場噩耗讓設計界為之震撼惋惜,這期「到在地人家吃一碗」篇幅中特別寫下彭喜埶大師最終篇章,謹表對他的敬仰與思念。
從餐桌上的碗裡,看到的不只有美食,還有生產碗的人、設計碗的人、生產食材的人、料理的人的匯聚結晶,透過我們手掌心捧著碗傳遞的生命溫度,藉由碗盛裝料理享用時味蕾感受到的幸福滋味。